10月11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副部长董建国、秦海翔、李晓龙出席发布会,全面介绍 “十四五” 时期住房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成就,并就社会关切问题回应记者提问。
在回应“如何着力推动‘好房子’建设,满足群众对高品质住宅需求”时,住建部部长倪虹指出以下几点:
第一,建设“好房子”得有一个好的标准;
第二,好的标准得有好的设计,依照好的标准,做出好的设计;
第三,好的设计得用好的材料;
第四,好的材料得有好的建造;
第五,好的建造得有好的运维,要建立房屋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制度;
此外,他还特别强调,要实施物业服务提升行动,聚焦群众感受强烈的“关键小事”,打造有温度的幸福家园。
部长清晰的提出的“好标准→好设计→好建材→好建造→好运维”逻辑链,构建了完整的房屋价值创造闭环。其中,“好运维”不仅是终端环节,更是实现“让每一平方米物有所值、甚至物有超值”承诺的核心。这意味着,物业不再是项目建成后的被动接收方,而是贯穿于房屋“全生命周期”的重要参与者和价值创造者。
1. “好标准”+“好设计”: 物业前置介入,重塑住宅产品基因
新国标已针对层高、电梯、隔音等维度提出 14 项品质提升要求,叠加全国住宅设计大赛的行业引导作用,既推动住房质量从设计源头升级,也为物业参与前期规划打开政策窗口。
中物智库认为,物业在项目规划设计阶段的前置介入正成为必然。传统“设计-建设-销售-交付-物业”的线性流程将被打破,物业需在项目规划设计阶段即参与其中。部长提到的“六不”,几乎是业主对物业投诉最集中的问题清单。物业企业常年积累的业主居住痛点数据,可为规划设计提供关键反馈:动线规划是否合理、设备房位置是否便于后期维修、公共空间能否满足社区活动需求、便民设施布局是否科学等。提前介入可避免“设计缺陷”转化为“运维难题”,从源头降低后期管理成本。
对于物业企业而言,核心举措在于建立住宅项目关键部件全生命周期健康档案,利用大数据分析预测高发问题点,实现从“被动维修”到“预测性维护”的转型。
2. “好建材”+“好建造”:验收标准升级,物业需锻造专业鉴别与验收能力
国家正大力推动绿色、智能建材应用,并通过 “揭榜挂帅” 等机制制定 “好房子” 操作手册(涵盖 16 类、262 项核心要点),这对物业的承接查验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中物智库认为,物业作为房屋交付前的“第一道守门员”,其验收专业能力亟需全面提升。未来的承接查验不应仅限于表面质量问题的排查,更要深入隐蔽工程、建材环保等级、智能系统接口标准、绿色建筑技术参数等专业领域。
这意味着物业工程人员的知识结构需同步升级,必须熟悉绿色建材特性、智慧安防原理、全屋智能系统维护标准等新技术体系。物业企业需制定系统的技术培训计划,使工程团队具备鉴别“好建造”的专业眼力。
3. “好运维”:物业作为资产价值守护者的新使命
部长将“好的运维”单独强调,并明确指出要建立房屋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制度和实施物业服务提升行动,这一表述直接凸显物业在住房高质量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其角色转型可从三方面解读:
一是,价值定位升级:从 “服务提供者” 到 “资产管理者”。
“让每一平方米物有超值”的本质是资产的保值与增值。优秀的运维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物业的工作成效,将直接体现在小区的二手房价格和租金水平上,其物业的价值主张需要从“提供基础服务”升级为“专业化资产管理”。
二是,服务模式创新:推动“房屋体检”与“养老金”制度落地
房屋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预示着房屋定期检测机制和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制度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物业企业应当积极应用数字化工具,为每栋建筑建立“健康档案”,实现预测性维护。
三是,服务颗粒度细化:以 “关键小事” 筑牢幸福根基
解决群众有感的“关键小事”(如快递收发、停车管理、垃圾处理、公共照明、邻里噪音等),正是业主日常评价物业服务的直接依据。物业需要将"六不"(不霉、不堵、不漏、不吵、不裂、不臭)等基础需求作为服务底线;围绕"三省"(省心、省地、省钱)和"三要"(要健康、要实用、要有关怀)构建有温度的服务体系;通过精细化、人性化的服务设计,做好这些小事,于细微处提升业主幸福感,打造业主"有感"的幸福家园。
小结:迎接“产品时代”,重塑物业价值逻辑
住建部部长的讲话,为物业管理行业描绘了新的发展图景。在房地产进入"产品时代"的背景下,物业企业不再仅仅是单一服务的执行者,更是建筑生命周期的"管理者"和社区幸福的"营造者"。
面对这一历史性机遇,物业行业应主动重构服务逻辑、提升专业能力、探索商业模式创新,切实承担起“为老百姓造福”的使命,在推动“好房子”建设的同时,实现行业自身价值升华与高质量发展。
然而,要从理念全面走向实践,物业行业仍面临诸多系统性挑战,涉及制度配套、人才短板、技术应用、成本收益平衡等方面。